——————从“洗煤”转型“运煤”,乃至正成长为“湖南商品车集散中心”和“铁路物流中心”
12月15日,寒风刺骨,株洲洁净煤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洁净煤公司”)的铁路站场,从北京来的中铁特货铁路运输专列到达。这一次,卸下的不是一吨吨乌黑的煤,而是一辆辆崭新锃亮的“北京现代”小汽车。
“每天至少有一个专列到达,从北京、天津、保定运来的‘现代’、‘长城’商品车,经铁路运至株洲,再从这里公路运至省内的各个4S店。未来还有奥迪、宝马等商品车也将在这里集散。”“洁净煤公司”战略发展部部长王勇军告诉记者。
从“洗煤”到“铁路物流”,从粗放型加工的第二产业向“洁净的第三产业”——现代物流转型,一个60年的洗煤厂终于“煤”开二度了。
无煤可“洗”,老厂遭遇“寒冬”
“一五”期间,株洲洗煤厂是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北煤南运”战略的重要布子。
“国家质量管理奖”“全国250家经济效益最佳企业”“湖南省经济效益10佳企业”……和当年株洲其他老牌工厂一样,株洲洗煤厂也曾是株洲的骄傲。
“最高峰的时候,我记得企业规模做到了10亿元。那个年代,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大学毕业就进入株洲洗煤厂,至今已干了二十多年的王勇军记忆深刻。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株洲洗煤厂的厂门,是不少人挤破脑袋想进的地方。要说效益有多好?“银行只有存款,没有贷款。”“洗煤厂的牛奶冰棒牛奶都放得多些!”“洗澡票、油票、什么票都发……”
曾经有多辉煌,后来的衰败就可想而知。
洗煤厂“洗”的煤,要从其他地方运来。因远离矿区,物流成本高企,采购与销售两头在外,加之钢铁产能过剩,煤炭业走入低谷,洗煤厂的优势渐渐褪去。
如同众多国有大型厂矿一样,直面市场后的老厂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曾经的光芒万丈,开始蒙上层层阴影……
2007年,连续亏损的株洲洗煤厂濒临破产的边缘。2008年,株洲洗煤厂通过政策性破产,由湖南省煤业集团实施重组,成立湘煤洁净煤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湖南省煤业集团与陕西省煤业化工集团实施战略合作,通过股权重组成为今天的株洲洁净煤股份有限公司。
从“洗煤”到“洁净煤”,一词之差,变的是名字,更有企业发展的方向:从粗放型加工的第二产业向“洁净的第三产业”——现代物流转型。
转型物流,老厂“发新枝”
这样的转型非一时意气,更非一日之功可成。
作为往日的大型国企,这里可以盘活的闲置资产较多。
公司占地面积近600余亩,铁路站场有19股道线、19.6公里铁路专用线和两台内燃机车,紧邻株洲北站铁路枢纽,并与浙赣、京广、湘黔三大铁路干线相通,公司铁路站场年货物吞吐能力达800万吨,相当于国家二级编组站。
“这在全国的企业中,都是罕见的,且与本地其他物流企业业务无同质性。”湖南工业大学物流研究所所长李正军一行曾为此作了可行性研究,并给出了“发展现代物流及其相关产业”的建议。
这也就成了后来的转型方向。
于是,“洗煤”变成了“运煤”。“洁净煤公司”依托陕煤、湘煤两大平台,以及省内唯一一家授牌的电煤储备基地,顺应“北煤南运”以及省内煤炭资源的需求,通过煤炭仓储及配送等物流服务,打造江南地区重要的煤炭物流基地。
但优势转化得还远远不够。
今年5月份,中国企业家年会在株洲召开,这为株洲的企业带来了机遇,也为这个曾经的老牌企业带来了突破性的“第一单”。
年会上,湘煤、陕煤与株洲市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北汽中都物流与洁净煤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北汽的商品车物流业务。
“公司从2015年就开始向商品车物流市场递出橄榄枝,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终于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王勇军乐开了花,他和300多名员工找回了久违的信心。
6月7日,公司成功试发了两个列的北汽商品车到上海。
良好的开端带来了后续的合作。
9月6日,长城汽车、北京现代也搭上了“洁净煤企业”的铁路专线,从株洲送往全国各地,“有点像区域商品车物流集散中心的样子了”。
的确,打造“湖南区域商品车集散中心”,这是“洁净煤公司”的重要布子。
王勇军做过一番市场调查,目前,湖南仅有长沙一个大型商品车集散中心,长株潭地区有20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加上铁路运输比公路运输更有物流成本优势,凭借独一无二的铁路站场优势打造商品车集散中心,前景可期。
“这与全市‘一谷三区’里汽车产业的发展高度契合。”王勇军强调。
“湖南区域铁路物流中心”呼之欲出
打造商品车集散中心,这还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王勇军告诉记者,一方面,湖南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多家,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城市群;另一方面,湖南是国家对公路运输超限、超载的严格控制的试点省份,从明年7月,商品车平板车运输车位减半的控制将全面推广,预计到时长株潭地区通过铁路整车发运车辆预计达60万台,到达将达到40万台。
“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和机遇。”王勇军说,目前公司只有卸车区,发车区正在进行硬化,还要引进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企业。
株洲市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支持。
目前,企业为提高汽车发送车辆至全省的吞吐能力,已申请修一条600米的专用道路,可快速上环线,直接连通京港澳高速,既避免了大货车运输扰乱交通,又方面了企业。
这“最后一公里”的烦恼得到了株洲市政府的重视,已纳入了道路规划项目。
“老旧的厂房,斑驳的外墙,锈蚀的阀门,空荡的站场,无声地诉说着老厂的厚重与沧桑……”2015年的春日,公司员工严磊曾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感叹:“老树何时能逢春?”
如今,他已找到了答案:“春天不远了。”
【记者手记】老厂又逢春的启示
和当下很多老旧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命题一样,“一五”时期就存在的株洲洗煤厂,同样陷入存亡危机。时代的久远和煤炭的进出痕迹,让这个“过气”的厂矿企业,除了黑和脏之外,还一度贴上了破败和荒凉的标签。
在城市的发展史上,不少城市因资源而兴,又随着资源的枯竭而衰败;而与高能耗产业相配套存在的企业,亦大抵逃不脱这一宿命。但株洲洗煤厂没有一条道走到黑,思路一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新路,终于枯木逢春,柳暗花明。
要知道,新兴企业创业难,一个老企业的转型其实更难。因为它有了既定的思维模式和运营模式,尤其有计划经济的基因,其实转型更需要勇气和魄力。
洗煤厂转型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另搞一套,而是挖掘企业的优势与潜力,抢抓政策红利,围绕“煤”出牌,从“洗煤”改成“运煤”再到物流专线,储美仓库改成了商品车仓储基地,闲置用地硬化成了发车、卸车区域……而且与长株潭乃至全省都形成了配套优势,这样不仅投入少、转型快。
对不少经历着发展阵痛的城市或企业来说,株洲洗煤厂的转型之路,当可作为一个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