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所新闻 >正文

国家重视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0-12-05 浏览次数:

大家想到物流枢纽,就想到物流区、货运站、快递转运中心、陆地港、公路港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物流基础设施或者是节点设施。但是要在全国物流中真正承担物流枢纽的功能,还需要很多的功能。

7d78aa3d850290c99159f6da7cb400b3

物流枢纽是依托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承担区域间主要物流中转、交换、衔接功能,所形成的相互间紧密协作、合理分工,拥有便捷运输联系的物流设施群综合体。通常位于物流中心城市,个别也可位于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我认为枢纽的功能不止体现在物流的集聚上,还应该体现在:对外首先要实现节点设施的互联互通,要实现运输资源的优化,要实现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因此,国家物流枢纽可以定义为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和最高层级,是辐射区域更广、积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表现形态上,它往往不是某一个单体的项目,而是由功能互补的物流节点设施和通达的集输运体系及相关产业的有机组成,形成的物流集群。

可以说国家物流枢纽承担了一个协同和整合各个物流要素的重任。

a825e264485b261e4a0a461414e0256b

2018122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决策部署,科学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发改经贸〔2018〕1886号)。规划指出,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国家物流枢纽分为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6种类型。

到2020年,通过优化整合、功能提升,布局建设30个左右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现代化运作水平较高、互联衔接紧密的国家物流枢纽,促进区域内和跨区域物流活动组织化、规模化运行,培育形成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枢纽运营企业,初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枢纽建设运行模式,形成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基本框架。

到2025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枢纽间的分工协作和对接机制更加完善,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现代化物流运行体系,同时随着国家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以及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措施的持续发力,推动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2%左右。

44c86164ee73769674647dad9ba5b5ff

201942,为了加强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年)》。《实施方案》明确了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工作、申报基本条件、实施程序和组织保障等,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工作指导。《实施方案》的印发,标志着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工作全面启动。该《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工作指导。按照方案,国家物流枢纽的布局建设将考虑已投入运营、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较大、区域带动作用较强、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流枢纽。

c2f48f581b2a203a20b13b1bc8b015c9

2019911,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经贸﹝2019﹞1475号),共有23个物流枢纽入选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其中,东部地区10个(天津、上海、南京、金华(义乌)、临沂、广州、宁波—舟山、厦门、青岛、深圳)、中部地区5个(太原、赣州、郑州、宜昌、长沙)、西部地区7个(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南宁、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东北地区1个(营口),涵盖陆港型、空港型、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6种类型,区域、类型分布相对均衡,有利于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实施和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9a777891f505360c93c3b337477f9b49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召开现场会、推动建立国家物流枢纽联盟等方式,加强国家物流枢纽间的业务对接、标准协调和信息互联,加快构建联通内外、交织成网、高效便捷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作体系,推动形成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框架和基础支撑,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和全国统一市场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抓紧统筹做好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

    • 电话:0731-22183752

    • 邮箱:381565812@qq.com

    •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湖南工业大学

    • 邮编:412007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www.hut.edu.cn) @1997-2016 Copyright by HUT and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