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正文

中物联发布2023年度示范物流园区综合评估报告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4-09-01 浏览次数:

中物联发布2023年度示范物流园区综合评估报告

2023年度示范物流园区综合评估报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二〇二四年八月)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示范物流园区运营主体积极行动,100家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全部提交了评估材料。经组织专家总结分析,形成本报告。

 一、物流园区示范工作进展情况

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开展物流园区示范工作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展了示范物流园区评选公示、经验总结和示范推广等相关工作。

(一)评选认定工作圆满完成

2015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物流园区示范工作的通知》(发改经贸﹝2015﹞1115号),提出在全国分批评定100家左右基础设施先进、服务功能完善、运营效率显著、社会贡献突出的示范物流园区。并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具体组织评选与评估工作。

自示范物流园区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分四批确定了102家示范物流园区(后经动态调整取消2家示范园区称号)。100家示范物流园区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分布在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要,符合评选标准,为全国物流园区建设树立了标杆。

(二)经验总结推广持续开展

为发挥示范物流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园区企业创新发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总结推广示范物流园区经验。一是成书推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先后出版了《示范物流园区创新发展报告(2017)》《示范物流园区创新发展报告(2018)》《示范物流园区创新发展报告(2024)》等三本书,总结了100家示范物流园区的主要做法、经验体会和示范特色,有效宣传了物流园区示范工作成果。二是开展经验交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的“物流创新发展工作会议”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园区工作年会”等全国性年度专题会上,通过大会经验分享、专题分论坛交流等方式,广泛宣传推广示范经验。三是组织现场调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多次组织全国各地物流园区和企业,赴部分示范物流园区调研考察,帮助多个地方政府部门和园区企业联系对接典型示范园区,带动物流园区单位对标提升。

(三)社会影响广泛积极

自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入选园区瞄准短板、持续改进,其他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学习借鉴、对标提升,在同行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随着物流园区示范创建工作持续推进,示范物流园区的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逐步显现,其所在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地方政府对物流园区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政府部门及许多地方政府先后出台相关政策,从规划、用地、融资、减税、清费、便利通关、城市通行、多式联运、简政放权和试点示范等多方面对物流园区予以支持。江苏、浙江、河南、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西、陕西、湖北、山西等省份陆续开展了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发挥了提档升级、创先争优的示范作用。

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社会贡献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国家也高度重视示范物流园区的发展。31家示范物流园区已经纳入前五批125家国家物流枢纽。《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0〕10号)部署继续实施示范物流园区工程,示范带动骨干物流园区互联成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国办发〔2022〕17号)提出,积极推进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改造。2024年1月发布的《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发改经贸规〔2023〕1753号)将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内的基础性、公共性、公益性设施补短板项目纳入支持范围。

 二、示范物流园区总体运营情况

示范物流园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提升服务质量、创新运营模式、探索技术升级、推动产业融合、造福民生福祉等方面不断创新,业务规模和运营效率均有提升,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示范物流园区平均货物吞吐量为2567.4万吨,同比增长6.7%;平均物流业务收入68.4亿元,同比增长5.8%;平均物流强度达到785.9万吨/平方公里·年,同比增长1.7%。以上指标均高于全国物流园区平均水平。

(一)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示范物流园区在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园区建设提档升级。示范物流园区多数已开业运营较长时间,市场需求、政策环境、技术条件、客户群体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大部分园区通过补短板项目建设提升园区实力,多数园区开展了“二次规划”,通过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适应新的形势。54家示范物流园区设有铁路装卸线或引入铁路专用线,铁路入园比例高于全国物流园区平均水平29.7个百分点;平均存储面积为15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3%,接近全国物流园区平均水平的4倍。其中,61个示范物流园区建有自动化立体仓库,54个建有保税物流仓,47个建有冷藏冷冻库,53个建有楼库(2层以上库房),比例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园区结合企业需要,打造专业设施平台。如:江苏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先后招引建设了上海铁路局海安物流基地、凤山港内河码头、百金汇有色金属交割库、正盛塑料粒子交割库、银隆棉花交割库、海安保税物流中心等项目,为业务发展提供了专业平台。

二是服务功能不断丰富。示范物流园区在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基本服务功能基础上,不断拓展高附加价值服务。超过70%的示范物流园区可提供综合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咨询与方案设计、中介与担保等增值服务;超过50%的示范物流园区可提供仓单质押、保险等创新金融物流服务。如:湖南一力物流园为解决钢贸行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开展全链条供应链金融服务,已为20多家银行及多家担保公司提供质押监管服务,为园区内上百家企业提供订单融资服务,并获得全国首家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授牌质押监管资质。同时,示范物流园区主动为入驻企业申请政策补贴,协助企业办理各类审批手续,解决企业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超过91%的示范物流园区可提供政务服务。如:重庆南彭贸易物流基地(暨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优化营商环境,挂牌全市第一个园区政务服务分中心,将企业设立登记、食品流通许可、税务、道路运输许可、发改委备案、规划建设手续办理等156项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园区,实现了“园区事项园区办,企业审批不出园”。

三是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示范物流园区充分利用物流资源集聚优势,整合园区运输配送资源,扩大服务辐射范围。目前,约三成的示范物流园区业务辐射范围可达全国31个省区市,超过七成的示范物流园区可提供国际运输或物流服务。如:重庆国际枢纽园区加强通道建设,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渝满俄班列、渝甬班列等国际班列线路62条,辐射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的514个港口。河南周口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以水运为核心,开通了至淮安港、太仓港等地的14条国内集装箱航线,以及可达美国洛杉矶长滩港、美国迈阿密港、非洲加纳TEMA港等地的10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实现了内河港口“箱通世界、货运全球”。

(二)运营模式持续创新

示范物流园区将创新发展作为园区的优先战略,推动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不断寻找提质增效降本新空间,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组织创新。示范物流园区积极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利用多式联运、统仓共配、管带运输等方式,优化提升物流组织化水平,降低全程物流成本。如:宝特芜湖现代物流产业园为格力(芜湖)电器有限公司等制造企业开行“定制化”铁海联运班列,通过科学调度指挥,在确保运输安全畅通的情况下,缩短运输时效2-4天。鹰潭市现代物流园采用可以多家快递共配的自动交叉分拣设备,深度整合邮政网络和快递资源,实现了业务统揽、分拨统配、系统统一、办公集中,分拣配送人员减少三分之一,快递每件成本下降0.1元,总成本下降约30%。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通过网点整合、资源共享、规范服务、统一标准等手段,将遂宁市35%的粮油、休闲食品、酒水饮品、洗化和百货等日用快消品归集进行统仓统配,实现年配送额8亿多元,配送时效提高30%,配送成本节约40%以上。鹤壁现代煤炭物流园区开展煤炭管带输送工程,在园区和电厂间设置管带机,煤炭在管状皮带内全封闭运输,减少损耗和电厂内转运环节费用;占地不到相同距离铁路的30%,节约用地约65.3万平方米;相比汽运,年节省柴油2180吨。苏州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争取政策功能先行先试,探索了空运直通港、空陆联程、虚拟空港、区港联动等多种创新模式,其中“空运直通港”快速通关模式创新性地将上海机场货站服务延伸至片区内,物流时效提升6小时以上,每单货物实际节约物流成本15%-25%。

二是管理创新。示范物流园区通过采取管理和集装器具等标准化、规范化手段,提高物流各环节衔接效率。如:香江物流园与供应链企业合作,在园区内建设吉林省标准化托盘服务中心,承担标准化托盘的仓储、维护、保养和调配业务,供应链企业开展标准化托盘供应、租赁、回收业务,组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推进物流全程“整托”作业、“不倒托”的循环模式,已集聚1200mm×1000mm标准托盘逾1万片,日均周转6100片。山东佳怡物流园自主设计研发了“绿色可循环周转箱”,并配套专业一体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包装设计、租赁、回收、管理、清洗等服务,大幅降低了可循环周转箱的成本压力和使用难度。

三是模式创新。黄河三角洲滨南物流园创新设计多功能沥青吨箱,并研发冷态沥青铁路集装箱、公路吨包装、导热油加热设施植入式加热模式等,实现沥青中途不换装,降低客户亏吨风险,加温效率提升3倍,成本降低近18元/吨。青岛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开通“上合示范区-同江-莫斯科”班列,货物直接在口岸装载至境外返程列车上通关,运输时间比传统境外换装模式减少15%以上。湘南国际物流园开行湘粤港“跨境一锁”快速通道,湖南往来香港澳门货物在公路口岸、属地场所自动快速核放,所需时间由原来的2-3天缩短为1天,两地牌照货柜车从郴州出发直达香港仅需7小时。大连保税区(物流园区)针对锂电池周转箱只能使用一次的问题,制定了“出口锂电池危险货物包装箱循环使用检验方案”,推出“企业自检+逐批检验+抽查检验”塑料周转箱循环使用监管新模式。截至2023年底,已有14万个塑料周转箱投入循环使用,降低了企业成本,减少了废弃物浪费。

(三)技术升级动能转换

各园区普遍加大投入,运用智慧物流技术,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转换发展动能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培育物流园区新质生产力。截至2023年,示范物流园区智慧物流平均投入额约为12.7亿元,同比增长6.5%。

在智慧设施方面,示范物流园区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北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91家示范物流园区配置有智慧物流设施设备,其中,87家园区配置了智慧闸口,55家园区配置了自动分拣设施设备。如:浙江杭州深国际华东智慧物流城(杭州深国际物流港)建设5000平米的自动化拣选仓储中心,投入60台智能拣选机器人,采用货轨料箱与蜘蛛拣选机器人相结合的作业方式,能够实现高密度存储、3D作业以及智慧调度,可为客户节约仓储面积超过69%,增加存储件数330%,增加箱位数440%,增加作业面积270%。唐山海港物流产业聚集区在京唐港区铁路化工站安装OCR智能识别系统,智能读取列车车体信息,车号、集装箱箱号识别准确率达99.4%,抄号时间压缩近40%。成都国际铁路港推动智慧陆港一期项目进入平稳运行阶段,海关、班列及场站间158项数据集成交互,完成陆港场站系统升级并上线试运行,落地“智能云分流”“车边直提”等模式,实现场站全流程无纸化,整体作业效率提升40%。

在高效运输方面,示范物流园区通过搭建网络货运平台,实现货运信息在线对接和实时共享,将过去分散的货运市场有机整合起来,改进了运输组织方式,提高了物流运作效率。如:杭州传化公路港以全国布局的实体网络为依托,打造网络货运平台,为物流客户提供运力调度、车辆管理、业务运营、运费结算、金融支付等全链条服务,实现业务的全程可视。目前,除拉萨外,省会线路省际直达率100%。

在信息平台方面92家示范物流园区搭建了公共信息平台,其中,51家园区开展了10项以上信息服务。通过整合各方信息资源,推动物流作业无纸化、线上化、可视化,实现物流组织和监管协同,物流资源线上线下联动。如:浙中多式联运枢纽港围绕中欧班列上线智慧联运管理平台“ICTMP”系统,在保障数据传输、存储和共享等全方位安全前提下,实现运营平台、货运代理、场站、铁路、海关等主体数据归集,结合北斗、图像识别和物联网等技术,实时数据采集、相互验证,在舱位数据流通、物流数据运营、外贸数据融资、数字人民币结算等场景开展应用。辽宁省德邻陆港物流综合产业园搭建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提供钢铁供应链数字化服务,形成了德邻畅途、德邻云仓、德邻e钢、德邻循环化工、德邻监管、德邻加工、德邻供应链融资等特色的产品集群,其中,德邻e钢注册客户已达4万余家。

(四)产业融合集聚发展

示范物流园区充分利用产业规模效应,形成区域物流成本“洼地”,将规模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一方面,立足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平台功能,引进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以物流服务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各示范物流园区平均入驻企业1612家,同比增长2.9%。其中,83%的示范物流园区有A级物流企业入驻,平均数量为18家;56%的园区有5A级物流企业入驻,平均数量为4家,集聚效应明显。如: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依托冻品进口口岸优势,聚集了冷链仓储、物流、贸易、电商、科技等600余家冷链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冷链产业生态。2023年共引入重点冷链企业52家,实现冷链产品进口额130亿元,其中肉类进口额96亿元,约占天津市肉类进口额70%。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园区集聚中通、申通、圆通等5家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区域总部入驻,快递分拨业务占全市业务量近60%,日快递吞吐量占安徽省总量的40%以上。同时,引入永辉物流等龙头企业为全省超市提供配送服务,承接了合肥市各大商超食品配送、日用百货商品60%和40%的配送业务。豫东综合物流产业园依托园区内的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涵盖鲜果、肉食等几百个产品的仓储产业集群,建有15万立方米的冷藏保鲜库、4.6万平方米的高架库及系列配套服务设施,吸引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批发商达6000多户,每天车流量约2万辆次,2023年市场交易额达700多亿元,交易量1000多万吨。

另一方面,示范物流园区加强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通过融合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有效对接,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供应链、创造价值链。如:张家港玖隆钢铁物流园围绕“钢铁产品”到“钢铁制品”的全产业链建设钢材加工、五金制品等全系列加工中心,以合资模式引入造船配套加工、船舶配套制造、卷板类高端产品深加工技术。目前园区共有24家延伸加工企业,为下游机械制造、家电、石油、汽车等多个行业提供配套加工服务。2023年园区加工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04亿元。吉林长春东北金属交易中心整合冶金、钢铁深加工、物流及信息平台,打造“原料—生产—深加工—物流—咨询—培训—金融”的一站式服务,园区钢铁流通量占吉林省的80%以上。江西高安汽车商贸物流产业园以商用车交易为核心,形成了辐射长江以南主要地区的物流交易作业全链条服务产业群,具备汽车销售、运输挂靠、专用车生产、铁路专用线、车辆维修、汽车检测、车辆年审等产业配套和增值服务产业群。河北新发地农副产品物流园(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深入对接种植基地,推动产销衔接,与全国400多万亩种植基地建立合作关系,在订单农业、产品互检互认、溯源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五)民生福祉贡献突出

示范物流园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应急物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示范物流园区发掘城市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以物流产业为引领,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为人民美好生活做出新贡献。如:石家庄东部现代物流枢纽基地结合石家庄市“一县一品”县域特色农业、制造业的优势,为各地特色产品等提供物流服务,同时联合头部企业自营电商直播。以藁城区宫灯为例,通过线上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引流,促使线上成交增长30%以上。金乡县鲁西南商贸物流园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相继招引了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凯盛国际农产品物流城等龙头企业,推动了金乡县成为世界大蒜种植培育、储藏加工、贸易流通、信息发布和价格形成中心,园区累计税收贡献达10亿元,实现就业6万余人,年交易额300亿元,走出了以物流支持农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驻马店恒兴仓储物流及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探索形成“前店后库”、“代发代收”、“物流增值服务”等新型运营模式,带动“王守义十三香”、“卫龙辣条”、“泌阳花菇”、“确山瓦岗红薯、板栗”等当地优质农副产品、特色食品、轻纺化工产品上线,帮助企业在园区内实现“买卖全球”。

在绿色物流发展方面,示范物流园区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园区新能源设备使用和设施建设,使用新能源货车、充电桩、加气站和太阳能光伏的示范物流园区占比分别为69%、82%、54%、60%。如:浙江德清临杭物流园将园区45万平方米库区顶部安装光伏太阳能板,已建成32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实现库区作业用电自给自足,累计发电总量已达11800多万千瓦时。四川宜宾临港国际物流园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各类充电接口累计达1597个;推进重卡换电示范站建设,已建成投运7座;推进运输场景电动化替代,推广应用电动重卡563辆。部分示范物流园区还通过使用节能技术、调整运输结构、推广绿色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多种方式,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如:南方物流集团物流园采用水帘蒸发冷却新风设备和负风压降温循环系统代替传统的大型中央空调机组,仅使用传统中央空调设备1/20的电能就使整幢库房在广东炎热夏天最高温度不超过28度,湿度控制在25%左右,大幅降低能耗并减少燥音。

在应急物流保障方面,湖南金霞现代物流园主动适应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设国家粮食储备库、中石化和中石油分销中心、食品药品应急储备中心等设施,现有油品仓储7.6万平方米,粮油仓储8.03万平方米,药品仓储39.5万平方米,为战略物资、应急物资提供快速集散、中转服务。安徽华源现代物流园投资6020万元,对应急物资储备库进行智能化改造,增加了10条自动化输送线,显著提升了仓储智能化水平和应急物资仓配效率。

 三、问题与建议

(一)示范物流园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效需求不足,同质竞争压力大。2022年,约26%的示范物流园区货物吞吐量和物流业务收入出现不同程度下降,2023年虽有所好转,但货物吞吐量和物流业务收入下降的示范物流园区占比仍有18%。市场需求不足是影响园区业务规模提升的重要原因。同时,有些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缺乏统筹规划,资源配置分散,园区企业之间业务趋同,在运输、仓储等传统业务中“内卷”严重。

二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经过多年发展,示范物流园区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功能、海关税务等政务服务功能、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功能基本健全,规模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物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短板愈发明显。如:传统物流服务供过于求和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供给不足并存;园区智能化水平不高,高标仓比例少;与其他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分拨配送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网络运营效率有待提升。

三是政策环境有待改善。部分园区道路微循环网络不畅、存在堵点卡点,铁路线路没有打通,集疏运设施建设亟需完善;部分园区缺少口岸和保税等功能设施,对外开放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发展较为成熟的园区可用土地资源紧张,原有规划难以适应新发展需求,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二)推进示范物流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示范物流园区用地需求纳入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先安排示范物流园区用地计划。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中长期贷款、政策性担保、贴息贷款等财政金融工具支持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在园区智慧化、绿色化提升改造方面加强资源倾斜和政策优惠。支持示范物流园区集疏运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优化园区内外道路交通网络。强化标准研究,完善多式联运标准、规则。

二是提升服务供给水平。加强示范物流园区与商贸、制造企业深度融合,提高供应链全程策划、组织实施能力。鼓励示范物流园区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开展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的试点培育和创新。加快高端标准仓库、智慧立体仓储设施改造和装备技术更新,拓展智慧物流在示范物流园区内的应用场景。完善示范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功能,提升园区信息联通交互水平。促进示范物流园区绿色化转型,优化运输结构,加快新能源技术装备应用。

三是继续开展经验总结推广和监测评估。示范物流园区区位交通条件良好,运营管理规范,引领带动作用明显,有效支撑了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建议加强示范物流园区创新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的总结推广,有效发挥示范物流园区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开展示范物流园区监测评估,加强综合协调和分类指导,切实解决园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对于长期重视程度不够,建设运营效果较差,示范带动作用不强的示范物流园区,及时给予警示;警示后没有明显改进的,建议调出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名单。

致谢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

各省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示范物流园区运营单位(企业)

 

    • 电话:0731-22183752

    • 邮箱:381565812@qq.com

    •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湖南工业大学

    • 邮编:412007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www.hut.edu.cn) @1997-2016 Copyright by HUT and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